专题栏目
实践研修行与思
傅晓华:砥砺奋进 万众一心
 发表时间:2017-11-09 14:51:00 点击次数:0

  ——陕西实践研修之思考 

  原理教研室  傅晓华

 

  陕西曾是华夏文明中心,以此地为中心的朝代似乎也都会散发着大秦气魄。实践研修抵达西安的当晚,疲惫未息就亟不可待去体验向往已久的西安古城墙,步行威武城墙,远眺夜色西安的灯火辉煌,思绪似乎领略到中国古代的霸气与富足……有种霸气叫“秦王扫六合,虎视何雄哉!”,有种威胁叫“犯我强汉者,虽远必诛!”,有种富足叫“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俱丰实。”不知是风水还是地气,仰或是人气,秦、汉、唐定都于此的三代王朝都有个共同点,那就是没有一个王朝是被外患所毁,都是最初强势崛起,最终都亡于内乱(内因)。这对于有着神秘色彩的中国封建王朝而言,此种结局算是中国传统式的“寿终正寝”,正如人老而亡,而非薨于灾祸。 

  此次研修,由于时间和行程安排的原因,没有再次光顾骊山、秦始皇陵等多年前品味过却余味未尽的人文景观,但撰文思绪之神往却难以阻隔。“列国周齐秦汉楚,赢,都变做了土;输,都变做了土”,是啊,骊山在周、秦、汉、唐时期都作为皇家林园,离馆众多,如今还是“土”。想到烽火台,西周末年周幽王“烽火戏诸侯”而亡。想到秦始皇陵,算是我见过环境最为协调的皇陵之一,与骊山的秀美浑然一体,给我曾经的感觉就像骊山是为皇陵而生,而非在骊山上建了一座陵墓。秦始皇征召70万民夫为自己修陵墓,耗尽了民力国力,致秦二世而亡。思绪回忆深刻的还有骊山北麓的华清池,毛主席手书的《长恨歌》:“不尽温柔汤泉水,千古风流华清宫”,字里行间饱含毛主席的恢弘笔锋,但诗歌的悲剧基调,无疑给我更多的是一种苍劲的感觉。不是吗?唐玄宗的盛世就是在此终结。 

  第二天,我们考察了“西安事变”旧址。发生“西安事变”的五间亭,有着不输皇家园林的雅致,也感受到张、杨二位将军的民族大义。“西安事变”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际。联想到古代列朝的衰落,就其本质都是一致的,正如马克思“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”,即统治者的骄奢放纵而脱离民众。“西安事变”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个人的意愿是无法反对广大人民的意愿,顺应人民的政府才能发挥强大的力量。《阿房宫赋》有道是:“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。” 

  别过西安,来到陕北。这里是红军长征的终点和主要根据地,亦是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起点,是毛泽东思想形成、发展、成熟的圣地。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的口号也在此发扬光大。亲历延安窑洞,身临其境中国抗日战争和革命战争的总后方,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,军民开展各种生产运动,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。在宝塔山,在杨家岭,在南泥湾……孕育了“长征精神”、“延安精神”,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。 

 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举行的1846年克拉柯夫起义两周年大会的演说就指出: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。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最大的区别就是,社会历史不会重复,但社会历史也有惊人的相似。延安圣地考察研修,我的思维似乎难以脱离“中国的革命胜利及其伟大精神和历史过往的伟大王朝也出现在‘秦地’是否有关联”的哲学拷问。民间的“西北一窑洞,先占者为王”是不是预示着西北是一方风水宝地?“一牛生两尾,反手定乾坤”(据说出自刘伯温所作的《烧饼歌》)是不是天作“朱毛之合”?走出封建王朝历史拷问,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,我关注和思考更多的还是我们的民族和国家。 

  中华民族走到今天,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关键时期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,全国人民必须上下同心,与子同袍,才能振兴民族大义,复兴中华民族,实现中国梦。《诗经·秦风》有曰:“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。与子同仇!”意思非常通俗易懂:“怎能说没有衣裳?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。国君要出兵作战,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。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!”这是两千多年前秦地的民谣,当时周幽王被犬戎所杀,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,秦国君臣一心同仇敌忾抗击蛮戎。“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”也让我联想到中国革命的淮海战役。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万众一心的胜利,又被称作小车推来的胜利,解放区发挥了空前强大的支援力量,前线战士与支前民工的比例达到1:9,动员战争人口远超过了人民负担战争的极限!按常规,12%的人口是战争负担的极限,但在淮海战争这一比例高达16%,演绎了中国历史上“与子同袍”之壮举。所以,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视角来看,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,万众一心、与民同袍者,攻无不克战无不胜! 

  万众一心,与子同袍,不仅仅可以在战争时期发挥巨大作用,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更是如此。如今,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,高举群众路线,才使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步,人民的幸福指数也不断提高。 

  经过这次考察学习,我会更有底气的教育我的员工,我们的命运是和国家紧密相连的,我们的团结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只有我们砥砺奋进,与子同袍,与国同袍,才能发挥我们这个国家真正的力量。 

    

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邮编:410004 电话:0731-85658568 湘ICP备09017705号 湘教QS4_201212_010022 丨 信息中心技术支持